图片
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孔子对颜渊说:“如果用我,我就出仕行义以达其道;如不用我,我就隐居以求其志。恐怕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!”子路说:“如果统帅三军的话,您会跟谁一道呢?”孔子说:“徒手搏虎,徒步渡河,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,我是不会和他公事的。一定要找,我也会挑选遇事能够戒慎恐惧,善于谋划而终能成事的人。”
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
“用之则行”,当自己的才能被任用、有机会施展抱负时,就积极入世,践行理想与主张,为社会、为他人做事。“舍之则藏”,当不被任用、身处困境或环境不适合施展时,就收敛锋芒,隐藏才能,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修养,不勉强、不妄为。“惟我与尔有是夫”,孔子认为,这种“行藏自如”的境界,只有自己和颜渊能够达到。这里的“是”指的是对“行”与“藏”的通透理解和践行能力。
“用舍行藏”这样的一种处事态度,是智慧。颜回安贫乐道,显然是舍之则藏。颜渊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,以德行著称,即便生活贫困也“不改其乐”,既体现了“藏”时的坚守,也暗含若被任用必能“行”其道的潜质。孔子的这句话既是对颜渊的肯定,也是师生间精神契合的体现。
而夫子不管是在鲁国还是周游列国,也是用则留不用则去,同样是用舍行藏。所以夫子的理想即便难以推行,但是夫子依然可以“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”。
图片
儒家并非一味强调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执着,也注重审时度势的智慧。“行”与“藏”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根据环境调整实践方式,本质是对理想的坚守——得意时积极作为,失意时涵养自身,等待时机。
而子路是一个好勇力的人,听到夫子夸赞颜回,心思一动,就把自己的所长说出来。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此刻子路心里所想,那肯定是我子路吧。孔子何许人也,看到子路此时的“鲁莽”,正好借此教诲之。于是就用了“暴虎冯河”来对比子路的勇力,有勇无谋,最终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,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。
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路以勇武著称,对军事有热情,他问孔子:“如果您率领军队,会和什么样的人共事呢?”隐含着希望得到认可、展现自身勇武价值的意味。
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”“暴虎”指徒手搏虎,“冯河”指徒步过河不用舟楫,孔子明确表示:那种鲁莽行事、凭着匹夫之勇冒险,即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,我不会和他共事。“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孔子认为,真正值得共事的是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”的人——面对事情能保持警惕谨慎,善于谋划并争取成功的人。
“临事而惧”的“惧”并非胆怯,而是对事情的敬畏之心与审慎态度;“好谋而成”则强调谋划的重要性。无论是治军、为政还是处世,儒家都主张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反对冲动行事。
我们可以想象,子路听此言,内心到底是什么反应呢?从最后子路的结局来看,子路并没有完全接受孔子的批评教育,而是保持着刚勇之性,以至于因此而送命。公元前480年,为了阻止鲁国政变,子路找蒯聩说理,而蒯聩却命人攻击子路,子路帽子被打落,仍坚持“君子死,而冠不免”,在系帽缨时被杀。我们可以深入思考,子路这样的一个人,跟随孔子最久,为什么没有走在夫子所推崇的“中道”里呢?
孔于曾评价子路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而唯有颜回能得孔子之中道,我们可以想见,中道之难为!而我们后世所认为的中道是捣糨糊和稀泥,其意相差,天渊之别呀!
好,到这里。
薛仁明老师讲论语,讲的特别好!推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